摘要:完全平方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,用于解决几何图形难题中,可以简化计算,提高解题效率.教学中,教师应结合学情,做好经典几何图形难题的筛选、讲解,使学生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式解决不同几何图形难题的思路,指引其以后更为高效地解决相关问题,提高解题自信.
关键词:初中数学;完全平方式;几何图形;难题
完全平方式的形式为(a+b)2=a2+2ab+b2和(a-b)2=a2-2ab+b2,内容不难记忆.但是如何灵活用于解题并非易事,一方面,需要厘清各项的关系,能够快速进行正向和逆向推理;另一方面,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将公式与几何图形中的参数对应起来,从几何视角对完全平方式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.初中数学教学中,教师既要通过提问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情况,又要与学生一起进行相关难题的剖析,启发学生活学活用.
1 求面积
求几何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问题,主要依据对应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[1].但是部分习题考查的重点并非简单的数字运算,而是给出字母,要求运用完全平方式、勾股定理等内容进行运算,考查的知识面广.一些习题还需要设出参数,具有一定的难度与技巧.
例1一个直角三角形可以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两对全等的直角三角形,图1所示的长方形就是由两个这样的图形拼成的,若AB=m,AC=n(m,n为常数,且mlt;n),则该长方形的面积是.(用含有m,n的代数式表示)
分析:解答该题需要认真读图,明确图中线段之间的关系,设出对应参数,表示出长方形面积的表达式,而后运用勾股定理、完全平方式进行计算.
解析:根据题意,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.图1由两个大的直角三角形构成,每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m+n,两条直角边分别为m+x,n+x.问题转化为求(m+x)(n+x)的值.
显然,由勾股定理可得
(m+n)2=(m+x)2+(n+x)2.①
由m-n=(m+x)-(n+x),得(m-n)2=[(m+x)-(n+x)]2,于是(m-n)2=(m+x)2-2(m+x)(n+x)+(n+x)2.将①代入等式右边,可得(m-n)2=(m+n)2-2(m+x)(n+x),即m2-2mn+n2=m2+2mn+n2-2(m+x)(n+x),整理得(m+x)(n+x)=2mn,即长方形的面积为2mn.
2 求线段长
在几何图形问题中,求线段长度问题较常见,因问题情境的复杂性,决定了在求解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不同的思路、方法[2].一般可以通过线段的等量代换,借助锐角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.然而部分问题则需要通过构造方程来求解.构造方程的常见思路有:根据勾股定理构造方程、根据面积间的关系构造方程、根据完全平方式构造方程.
例2如图2,在△ABC中,∠ACB=90°,以△ABC的各边为边作三个正方形,点G落在HI上,若AC+BC=6,空白部分面积为10.5,则AB的长为().
A.26 B.20 C.19 D.18
分析:通过分析已知条件、证明三角形全等,明确△ABC和四边形FNCM面积的相等关系,结合空白部分的面积列出对应的关系式.同时,借助勾股定理、完全平方式,列出另一等式,最终通过联立求出AB的长.
解析:由四边形ABGF,ACED,BCHI均为正方形,可得∠FAB=∠F=∠ACB=90°,AF=AB,∠FAC+∠BAC=∠BAC+∠ABC=90°,则∠FAC=∠ABC.易得△FAM≌△ABN(ASA),所以S△FAM=S△ABN,即S△ABC=S四边形FNCM.
由空白部分面积为10.5,可得S空白=S正方形ABGF-S四边形FNCM-S△ABC=AB2-2S△ABC=10.5,即
AB2-AC·BC=10.5.②
在Rt△ACB中,由勾股定理可得AC2+BC2=AB2.由AC+BC=6,得(AC+BC)2=AC2+BC2+2AC·BC=36,即
AB2+2AC·BC=36.③
将②③联立解得3AB2=57,则AB=19或者AB=-19(负值舍去).故选:C.
3 求最值
在几何图形中求最值,一般需要结合图形,通过三角形、圆的性质进行分析、计算出结果[3].部分习题需要对要求解的问题进行转化,通过勾股定理构造出二次函数,借助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.
例3如图3,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,E是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,将正方形绕点B逆时针旋转90°以后,点E的对应点为E′,则点B到线段EE′距离的最小值为().
A.1B.2C.3D.2
分析:根据题干描述画出对应的图形,根据正方形及旋转性质对要求解的问题进行转化.设AE的长为x,表示出AE′,借助勾股定理构造方程,运用完全平方式展开,最终借助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结果.
解析:连接BE,BE′,EE′,如图4.
由正方形及旋转性质容易得到AE=A′E′,△BEE′是等腰直角三角形,且∠A′AC=90°.过点B作BM⊥EE′于点M,则BM=12EE′.要求BM的最小值,只需求EE′的最小值.
由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,得AC=42+42=42.设AE=x,则AE′=CE=42-x.在Rt△AEE′中,由勾股定理可得EE′2=AE2+AE′2=x2+(42-x)2=x2+32-82x+x2=2(x-22)2+16.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,当x=22时,EE′2有最小值16,此时EE′=4,则BM=2,即点B到线段EE′距离的最小值为2.故选:D.
4 其他问题
完全平方式在初中数学解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场景.部分习题考查的知识较零碎,涉及面广.解答该类问题,既要运用已知条件,认真观察图形,又要联系相关的解题经验,寻找解题切入点,尤其要注意构造完全平方式,确定线段的长度范围.
例4如图5所示,在四边形ABCD中,∠DAB=∠BCD=90°,分别以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为边向外作四个正方形,面积分别为a,b,c,d,且clt;alt;dlt;b,若a=2,b+c=12,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().
A.d=10
B.BD2=12
C.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24
D.ADlt;BC
分析:该题难度不大,考查的知识点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、勾股定理、几何图形的面积求法等,其中构造完全平方式,确定线段长度的取值范围是解题的关键.
解析:由题意可得b=BC2,d=AD2.又dlt;b,则ADlt;BC,所以选项D正确.
在Rt△ABD与Rt△BCD中,由勾股定理可得BD2=AB2+AD2,BD2=DC2+BC2.又a=AB2,c=CD2,则BD2=a+d=c+b=12.又a=2,则d=10,所以选项A,B均正确.
由bgt;c,得(b-c)2gt;0,展开得到b-2bc+c=12-2bc≥0,即bc≤6.又a=2,d=10,同理可得adlt;6.又S四边形ABCD=S△ABD+S△BCD=12ad+12bclt;6≠24,所以选项C错误.
故选:C.
总之,借助完全平方式可以解决很多几何图形难题.但是考虑到一些习题较抽象,设问角度新颖,为更好地找到突破口,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注重作出辅助线,理顺线段、角度关系,必要情况下可证明三角形全等、三角形相似,为更好地运用完全平方式解题奠定坚实基础.
参考文献:
[1]郭园园,赵祥.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代数类解题中的妙用——以一道完全平方式的几何背景题为例[J].数理天地(初中版),2024(20):4647.
[2]彭渭荣.例谈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——以“完全平方公式”教学为例[J].中学数学教学参考,2023(21):1819.
[3]王小学.巧用完全平方式克“难题”[J].中学生数理化(八年级数学)(配合人教社教材),2023(Z1):50.